現如今的工業生產中,倘若沒有工業機器人的協助,生產就會變得異常復雜而且對人力的需求就會更高。這類機器人并不非得是人形機器人:機械手臂,機械操作臺,智能運輸小車都可以算作是機器人。例如汽車生產線上,螺絲釘的緊固,車玻璃的安裝,汽車內電氣化設備的安裝與調試,都是一系列的機械手臂完成的,它們設定好了程序,并且帶有攝像頭,也就是機器人的眼睛,能實現一系列的工作。
工業機器人一般都比較耐用,因為它們都是模塊化的工作,不需要太多的思考,故障率極低。它們效率極高,據統計一輛汽車的組裝有上千個零部件需要安裝,上百個螺絲需要安裝與緊固,一條流水下來,機器人只用大概10分鐘就能組裝好一輛車。但是,如果換做是人,手工完成這些,恐怕一輛車至少得需要兩個小時。可見機器人節省了多少人力,關鍵是節省了多少時間,多創造了多少價值。
我國的工業機器人起步較晚,上世紀七十年代才開始發展,所以,整個技術水平相對歐美或者日本這些工業發達國家比較落后。但是,我國機器人的發展十分迅速,在一些領域也鋒芒畢露,顯示出了一些特色,也逐漸有了自己的風格,自己的技術,開始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了。所以,我國應該加強機器人方面的研發與發展,讓更多有這方面潛力的人為我國的機器人事業增添色彩。